真抑郁和假抑郁的区别,应该直接去精神专科医院吗?
你好,抑郁障碍确实容易出现漏诊或者误诊,因为很多病人最初的表现以身体不适感为主,有些社会功能也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甚至很多人都不打算去医院诊治,更不会直接选择精神科医院就诊;抑郁障碍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影响社会功能,延误诊治容易导致抑郁症状得不到有效控制,病情迁延;所以一方面国家现在大力提倡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门诊,另一方面增加精神疾病的普及力度,扩大公众对疾病的了解,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诊治,改善病情。为什么抑郁障碍容易误诊?
因为在抑郁障碍中很多初始表现并非情绪低落,而是以一些躯体不适感、疲乏感、焦虑为主,病人会觉得自己精神状态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心烦、坐立不安。
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绝望、无助、无用;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精力丧失、疲乏等,但往往核心症状被其他表现掩盖,造成误诊的出现。
躯体症状群包括:睡眠紊乱、食欲紊乱、性功能减退、精力丧失、晨重夜轻、非特异性躯体症状。
心理症状群包括:焦虑、自责自罪、精神病性症状、认知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知力等等。
如何能够避免漏诊或者延误病情我觉得更多的了解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是避免漏诊或者耽误病情的有效方法。
抑郁障碍的外在表现:(表情、姿势、言语、行为),表情的郁郁寡欢,言语及行为活动相对减少,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有亚木僵姿势的出现。典型症状:心境低落为抑郁症特征症状,有昼夜节律改变,很多病人都有昼重夜轻的感觉,是内源性抑郁的典型症。
抑郁心境——悲伤、心里难受、有压抑感、活着没意义;
丧失兴趣——失去乐趣、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劲、生活乏味;
精力丧失——疲乏、无力、无精打采、力不从心;
自我评价低——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无价值感;
意志活动减退——生活被动、疏懒、回避社交、行为缓慢。
能够进行自我识别无疑增加了疾病的治疗成功性,也对日后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起到帮助,那作为抑郁障碍的病人如何进行自我识别呢?
首先,识别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情绪低落,持续的疲乏,缺乏动力;其次,对于动力缺乏的认识,一般抑郁障碍的病人主要表现:疲劳感,无动力,无精力,约1/3抑郁症患者以动力缺乏为主导症状,2/3抑郁症患者丧失精力,疲乏,丧失兴趣等症状。
我们也可以进行自我对照,看看自己是否具有下面反应的表现,是否存在以下 9 条中至少存在 4 条症状。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持续时间:心境低落持续至少 2 周
造成后果:精神障碍至少造成下述情况之一:(1) 社会功能受损;(2) 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达到以上标准我们就诊断为抑郁障碍了。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几乎了解了抑郁障碍的常见表现,那么当你出现其中的某个症状时需要引起重视,但也不要因为某一个症状就惶恐不安;抑郁障碍的诊断不是仅凭借一个症状就能确诊的,需要综合现有表现,达到病程及严重程度方可确诊;和大家讲述了这么多抑郁障碍的表现,无非就是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些抑郁障碍的知识,在必要的时候能起到一点帮助,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平安健康,感谢关注。
怎么看待把抑郁症诊断书发到朋友圈空间的人?
【原创】
个人觉得这是好事,是一名抑郁患者向好得表现。我们都知道抑郁是一种棘手的心理精神疾病,由于国人对此病缺少认知度,常常冠以臆想出来的病,导致很多患者羞于谈病,因此讳病忌医耽误了治疗,加重了病情,造成患者的痛苦加重,甚至时有悲剧的发生。
朋友圈、空间晒抑郁诊断书,可能是在向朋友、亲人示以歉意我们都知道抑郁患者的症状表现:心境低落、郁郁寡欢、自闭少语、认知扭曲、可能有的还伴有轻微狂躁。这就造成了平时的言行、表情、待人接物难免出现偏差,为他人不理解不理喻,病痛的长期折磨,在有意无意中负累伤害到自己身边的亲人,但这些举动并非出自患者本意,患者在心魔的控制下已不能自己,关键是患者不知道或不想承认自己患了抑郁症。当患者走进治疗,拿到抑郁诊断书,当确认自己原先的种种表现是病时,心境反而坦然了,也为原来自己的种种表现释怀了。把抑郁症诊断书发到朋友圈、空间,是向朋友致歉,向亲人无声地忏悔,告诉大家我有病,请理解、包容。
朋友圈、空间发抑郁症诊断书,可能是表达自己战胜抑郁的信心有好多抑郁患者私信我,第一句话就问:“我的抑郁怎样能尽快恢复啊?”让我怎么讲呢?患者的心情、痛苦都能理解,但只要是病症了治疗恢复都要有个过程。尤其是精神心理的疾病,不但需要借助外力更多的还取决于自身,作为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合理的作息,积极的锻炼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要想尽快恢复抑郁,我会答复患者最重要的一条:坦然承认自己有病,这一条是绝大多数患者做不到的。坦然承认有什么益处呢?大大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舒缓患者情绪,正视自己的表现、病情,自我接受的第一步。我们再回到朋友圈、空间发抑郁诊断书的问题,患者能把诊断书发出来,就是坦然承认自己是病了,并已知道抑郁的危害性,ta是在向朋友、亲人宣示,我是抑郁患者、我有病、我要战胜疾病,基于这种心理患者把诊断书发到朋友圈、空间里。
结束语:朋友圈、空间不但是朋友、亲人联系的纽带,也是个人的一面励志镜,把自己的心声发上去,时时鼓励自己鞭策自己,让别人监督自己,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命。
我是慕三子 你永远的心灵知己!
一个人孤单久了会不会得抑郁症?
一个人孤单久了与会不会得抑郁没有什么必然关系,抑郁症不是那么好患的。有一种孤单,久了可能更会开悟思想升华心理,而导致抑郁有多种因素: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那如何界定长久孤单而不是抑郁症呢?
孤单而不孤僻
有一种孤单叫刻意,不入俗流。静处用知识充实自己,繁华宣嚣已成为过去,能正确看待社会能自我掌控自己。对事对物不偏不倚,动→能积极融入群体,静→能安然处己。长久孤单更多时间雕塑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完美更瀣意。他不会抑郁越孤单越有力。
孤单而惬意
还有一种长久的孤单叫惬意,已不需要另一半的牵绊及儿女的绕膝。一人一生海阔天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独自开心独自快乐是他的座右铭。对名利不会计较太多,小满即足小满即乐,孤单已成习惯孤单就是生活,这样的人不懂抑郁也不会抑郁,长久的孤单让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惬意生活。
抑郁症的发生,不会因“长久孤单”独一因素造成,它是一个综合因素合成的病症。对抑郁我们大可不必草木皆兵,放松心态心向光明。人生百态生活不同,愿天下永无疾病!!更多内容请关注@慕三子
——END——
为什么得抑郁症的基本都是有钱的和明星?
事实并非如此,而是一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作祟。
我是心理咨询师陌路,下面详细为你解释这个问题。
最近,李连杰的女儿抑郁症复发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文章中,有人感叹李连杰的不易,有人好奇抑郁症为什么如此难以治愈,还有像题主一样,好奇为什么得抑郁的都是有钱人、明星和名人。
其实,并不是得抑郁症的都是有钱人、明星和名人,这种认知是不太正确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这和我们人类大脑的“偷懒”有关系——可得性偏差。
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名人容易得抑郁症有钱人、明星和名人受到更多的关注名人暴露在公众视野比较多,有钱人、明星和名人比较受关注,不论是普通人喜欢看的东西,还是媒体可以关注、引导,报道的都是名人,因为有人看。
试想一下,两篇同样报道:“XX明星常年患有抑郁症”和“张三常年患有抑郁症”,我们会先点开看哪一个呢?
可能我们会想:“明星竟然得了抑郁症,好可怕”,然后点开看一下,或感叹、或惋惜,甚至会有一丝幸灾乐祸。
而对于张三,我们可能会想“张三是谁,他有抑郁症和我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本不会点开看这篇文章。张三只是一个陌生的普通人,我们不会对他的生活感兴趣。
实际上,可能我们根本不会看到“张三常年患有抑郁症”这篇报道,因为没有媒体会关注普通人“张三”,媒体知道,没人会看。
名人的事情会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假使会有媒体报道普通人和明星患有抑郁症的事情,我们可能也仅仅能记住明星的事情,因为他们更加有名,我们以前可能就对他有所了解,所以就会更加容易记住,而张三只是一个没听过的普通人,我们的大脑不会去在意,即使看到了,可能很快就会忘记。
大脑的处理能力和存储空间有限,会主动的选择“看起来”更加重要的东西进行处理的存储,而那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会被过滤掉。
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是大脑“认为重要的呢?除了刻意去记住的事情,比如背诵文章、有意义的记忆等,大脑会自作主张的把之前经常暴露在我们面前的信息记住,因为这些信息经常被传送到大脑中,所以大脑会”觉得“这事很重要,因为”主人“多次呈现给”我“。
可得性偏差由于有钱人、明星和名人的报道更多,导致我们觉得,得抑郁症的基本都是这些人,这背后是“可得性偏差”导致的。
可得性偏差通常也被称作易得性偏差、易得性偏见,是启发式偏差的一种。
可得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往往根据信息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一件事情越容易了解或获得,我们就越倾向于相信这件事情。
比如,很多人觉得飞机失事的几率非常高,然而,飞机的失事率和死亡率远远低于摩托车的失事率和死亡率。
因为,我们会“经常”看到飞机失事的新闻,而且每次都会死很多人,一是飞机失事的新闻更加易得,新闻媒体报道的更多,二是飞机失事很震撼,很多时候会有很多人丧生,所以印象深刻。
抑郁症发病率抑郁症是发病率非常高的心理障碍,全球范围内的抑郁症发病率在3%-4%左右,这意味着在我们身边,每25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近4亿人患抑郁症。
而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在5%-6%左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
但只有不到25%的人,会寻求有效治疗。超过66%的患者曾有自杀念头,15%的严重患者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
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估计高达100万人。
而在中国,每年有近20万人因抑郁自杀,只有2%的抑郁症接受了系统治疗。
所以,抑郁症问题还是非常严峻的,不论是有钱人还是穷人,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名人,都会遭受抑郁症的困扰,只不过名人的抑郁症问题更多的被暴露出来而已。
不论是谁,如果遭受抑郁症困扰都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避免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希望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可以接受正规治疗,尽快康复,幸福生活。
陌路心理
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世界,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别有哪些?
医学上的很多名词都经不住推敲,应该被废弃。
比如:“感冒”。
感冒的最早含义是动词,感是“知”的意思。古人认为感觉是通过心来完成的,所以感字是:咸在心上。咸是:“全”的意思。与王阳明的“一切皆在我心中”异曲同工。
冒通“帽”。有“冒犯”、“受”的含义。
所以,古人一直在说:感邪,冒风,后来说成:感冒风邪,感冒寒邪,后来又说:感冒风寒,感冒风热。到了明末清初楞给变成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紧接着又出来了“四时感冒”和“时行感冒”,受西医的影响,英文的common cold,翻译出了:普通感冒,和与之对应的:influenza,翻译成了:流行性感冒。现在人们都在说,但是都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关于“感冒”的定义,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里都不一样。
名词“感冒”,非常不合理。详细内容去看我头条号里的文章:废弃感冒用伤微,把名词感冒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抑郁”一词。抑是“压制”的意思。郁是“繁茂”的意思。“把繁茂压制住”就不繁茂了呗。引申到人身上,就是:把那种高亢的或正常的情绪等压制住了。
抑郁和很多医学名词一样,都是用来描述“症”的。
什么是“症”呢?
人体分为两种状态:正常与不正常,不正常用什么表示呢?用:正+疒=症。
所有的不正常都是:症。但是人们常说:症状。就是说所有的不正常都是以某种“状”存在的。详细内容去看我头条号里的文章:学医从学字开始----状,症,等章节。
抑郁本身就是症的一种,没有必要再说“抑郁症”了。但是由于文字的 笨拙性,有时为了区别,有时为了明确归属,就重复用字。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男,造字是的本意是,用力于田也。在男耕女织的时代,在地里干活的,都是男,其实男字本身的含义就是指:用力于田的人。但是人们有常说“男人”,其实就重复了,男人就等于“用力于田的人人”,所以加男字后面加一个“人”字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一旦都这样用,就成为了共识了,也就不觉得有错了。
现在教科书里和专家们在用一个词:抑郁障碍,我觉得就是非常不合理的。抑郁本身就是(精神或情感)功能障碍的意思。如果要把抑郁分型的话,应该把抑郁放后面,而不能放前面成为定语。就如同把动词感冒放到后面变为名词一样,在瞎写!
同样道理,抑郁情绪也不合理。没有见过:抑郁情绪,这样的名词,不知道是哪个高人编的。抑郁本身就指“精神或情绪”。说好情绪被压制了,就是抑郁。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还是文字的笨拙性和病症的复杂性。对于不同的类型,总得造出新的词来表述吧,就如同给人起名字一样,不能都用一样的名字吧。英文医学单词在不断地增加,汉字没有新的字出现,就得借用现有的字进行组合,出来新的名词,并不一定合理。不合理的终将被废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对病症的认知的加深,新的名词不断出现(比如我造的隐症,超容点,起因点等),代替过去的不合理的。
已经到了有必要重新捋顺的时候了。
到我的头条号里看抛砖引玉的系列文章:学医要从学字开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